立即体验
落户、就业、社保……你关心的民生都在这场发布会里 2021-03-09 16:09:49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关注民生

两会社保民生就业

3月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有关内容并答记者问。

据悉,此次纲要草案20个主要指标中有7个是民生福祉类,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指标覆盖就业、收入、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

落户限制

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推动稳定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落户。

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

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要全面放宽。

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要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推动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一视同仁、应有尽有”。

就业和收入

扩大就业容量,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健全终身技能培训制度,持续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教育

持续改善教育基础薄弱县、人口流入地和农村地区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00所以上,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实训基地和专业。

医疗

完善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体系,提升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健全全民医保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

社会保障

推进失业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做到“应保尽保”。

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同时,强化对困难人群的社会救助和兜底保障,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给新业态劳动者明确“身份”

两会社保民生就业

3月4日,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提交界别提案,聚焦“困在系统里”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引发持续热议。

针对如何维护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不少代表委员提出,要补齐法律短板,给新业态劳动者明确的“法律身份”,让他们维权有据可依。

有代表进一步建议,对新业态从业者单独立法,明确其“法律身份”,给予其专门保护。单行立法可先采取部门规章形式,待时机成熟后再整体立法。

还有委员建议,采取特别立法模式,或修改完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增加专门章节,对新业态劳动关系进行特别规定,合理平衡平台企业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新业态经济健康发展。

希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

两会社保民生就业

“希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户外劳动服务站点建设,让户外劳动者群体充分感受到城市的温暖。”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焦开河和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王树芬不约而同地呼吁。

以环卫工人、出租车驾驶员、快递员、社区志愿者等为代表的户外劳动者群体,经常面临着“吃饭难、喝水难、如厕难、休息难”等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从2016年起,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广泛开展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工作,至今建起服务站点超7.1万个,服务户外劳动者群体4374.3万人。

为促进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更好发展,焦开河委员建议,推广“劳动者港湾”建设经验,同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通过政府行为引导更多行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贡献有效资源、广泛参与,将开放共享作为公共服务的延伸,推动各行各业建立多元化开放共享服务体系。

两高报告:支持农民工起诉讨薪维权1.1万件

两会社保民生就业

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两份工作报告“出炉”。

报告说,助力企业发展同时,检察机关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布恶意欠薪犯罪典型案例,起诉1821人,支持农民工起诉讨薪维权1.1万件。严格区分恶意欠薪与周转困难而欠资,以精准司法保企业、为员工利益谋长远。

此外,两高今年的工作重点都涉及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最高法表示,依法妥善审理涉“三农”案件,积极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最高检指出,融入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建议设立中国环卫工人节

两会社保民生就业

在3月8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张金海介绍了自己和同事用技术成果推动环卫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和经历。

他说,在黄河入海口的东营,环卫工作的“粗、笨、重”已成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巧”。他希望通过努力让家园更生态、更环保、更美丽,并建议设立中国环卫工人节,不断提升全国300万环卫人的自豪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